A/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指南
时间:2022-03-31 19:51:36 作者:小编 点击:
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6.6.18条规定:当仅需脱氮时,宜采用缺氧/好氧法(ANO工艺)。1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按本规范第6.6.11条所列公式计算时,反应池中缺氧区(池)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0.5~3h。2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采用硝化、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,按下列规定计算。0.12——微生物中氮的质量分数,由表示微生物细胞中个组分质量比的分子式C5H7NO2计算得出;X——缺氧池(区)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,gMLSS/L;Kde——缺氧池(区)反硝化脱氮速率,kgNO3-N/(kgMLSS▪d).其值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。无试验资料时,20℃的Kde值可取0.03~0.06kgNO3-N/(kgMLSS▪d)。Kde与混合液回流比、进水水质、温度和污泥中反硝化菌的比例等因素有关。混合液回流量大,带入缺氧池的溶解氧多,Kde取低值;进水有机物浓度高且较易生物降解时,Kde取高值。 Kde(t)——T℃时的脱氮速率,T为设计温度,℃;△Xv——微生物的净增量,即排出系统的微生物量,kgMLVSS/d,可按公式6.6.18-3计算:对于这一条规定,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公式6.6.18-1中,计算缺氧池容积用总凯氏氮而不是进水总氮减出水总氮?这主要是原污水中硝态氮的含量很低,几乎不可测,所以在数值上进水总凯氏氮基本等于总氮,因此在计算时就用进水总凯氏氮减去出水总氮。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6.6.18条规定:当仅需脱氮时,宜采用缺氧/好氧法(ANO工艺)。1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按本规范第6.6.11条所列公式计算时,反应池中缺氧区(池)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0.5~3h。2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采用硝化、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,按下列规定计算。Kn——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,mg/L,一般取1.0mg/L;0.47——15℃时硝化细菌最大比生长速率,d-1;X——好氧池(区)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,gMLSS/L;Yt——污泥产率系数(kgMLSS/kgBOD5),宜根据试验确定,无试验资料时,应考虑原污水中总悬浮物固体量对污泥净产率系数的影响。由于原污水总悬浮固体中的一部分沉积到污泥中,系统产生的污泥量将大于由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污泥量,在不设初沉池的处理工艺中这种现象更明显。因此系统有初沉池时取Yt=0.3,无初沉池时取Yt=0.6~1.0。对于这一条规定,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公式6.6.18-5中,为什么会取一个安全系数F?因为比生长速率是根据纯种培养试验所确定的,为了在环境不利于硝化菌生长时系统仍有硝化菌存在,故引入了一个安全系数F,根据实践经验,城镇污水可生化性好时,F可取值1.5~3.0。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》6.6.18条规定:当仅需脱氮时,宜采用缺氧/好氧法(ANO工艺)。1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按本规范第6.6.11条所列公式计算时,反应池中缺氧区(池)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0.5~3h。2.生物反应池的容积,采用硝化、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,按下列规定计算。1.污泥回流比,指回流到生物反应池的污泥量与进入生物反应池的污水量之比,用R表示;2.混合液回流比,指的是反硝化时将好氧区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,混合液回流量与进水量的比值,用Ri表示;3.总回流比,及污泥回流比和混合液回流比的总和,用r表示。那对于脱氮工艺的总氮去除率与总回流比的推导关系如何?记住这个重要公式即可:r=总氮去除率/(1-总氮去除率)或者总氮去除率=r/(r+1)。
关于举办“2022污废水处理厂生化处理技术进阶暨运维人员专业技能研修班”线上的通知
培训内容:
一、生化处理概述
1.与生化处理配套的物化处理工艺(絮凝沉淀、芬顿、臭氧、高密池等)
二、厌氧生化处理概述;
1.厌氧生化处理工艺及工艺控制(水解酸化、UASB、IC等);
三、生物膜法概述;
1.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及工艺控制(接触氧化法、MBBR、MBR等);
四、活性污泥法处理概述;
1.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及工艺控制(氧化沟、AO、A2O、SBR等);
五、沉降比(SV30)实验理论及实操;
六、生物相显微镜观察理论及实操;
七、常见生化系统运行故障分析及对策(丝状菌、浮渣泡沫、跑泥、崩溃等);
八、脱氮除磷工艺控制专题(总氮、氨氮、总磷达标排放的核心控制);
(一)污(废)水厂、站工艺设计与选择
1、废水分类及特征
2、常见工艺选择
3、工艺设计要点
4、典型行业工艺案例分析
(二)污(废)水厂、站设施运行管理
1、污水站常用的标准规范
2、污水站常用工艺流程
3、污(废)水处理站各构筑物运行管理
4、污(废)水处理站设备及仪表管理
5、污水站安全生产管理
6、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运行管理
7、污水站规范化管理
(三)污(废)水厂、站环保核查与达标排放
1、环保监督新形势
2、污(废)水站环境监督内容
3、环保监督案例分析
(四)污(废)水再生利用
1、污(废)水再生利用用途及标准
2、污(废)水再生利用的工艺及设施
3、污(废)水再生利用案例分析